首页 > 首页滚动专题 >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 >
铁流烽烟震山河 百团大战铸就不朽丰碑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百团大战声名远扬。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

总台央视记者 乔亚美:在阳泉市的狮脑山,这里海拔1160米,是阳泉市区的制高点。从空中俯瞰,在狮脑山的中部有一处特殊的防御工事,就是我脚下的“五指战壕”。五条壕沟如同巨人的手指,伸向不同的方向,它们之间相互连通,构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战斗堡垒。

狮脑山地处正太铁路的咽喉。1940年8月,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首先从这里打响。

1940年,日军开始推行所谓的“囚笼政策”,妄图彻底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民族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指出:“现在是中国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号召“全国应该加紧团结起来!”一份标着“万万火急”的绝密电报,从八路军总部发往敌后各师、军区。

1940年8月20日夜,129师385旅冒着大雨率先进攻狮脑山,以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正太铁路为重点,一场大规模破袭战迅速打响。

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张卫萍:一共鏖战了6天6夜,打得非常激烈,因为当时连续几天都是阴雨连绵、大雨滂沱,日军还释放了毒气,空中还有飞机在轰炸。当时八路军给养匮乏,饭都吃不上、吃不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了6天6夜。

八路军各路突击部队犹如猛虎下山,扑向侵华日军控制的铁路沿线据点、车站、桥梁、隧道、碉堡,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山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 郝雪廷:因为我们要破坏日军控制的正太铁路,主要就是打正太铁路线上的几个车站。本身娘子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再加上这个车站还有日军的物资储藏,所以很重要。我们就是要集中重兵对娘子关车站进行破袭。

总台央视记者 乔亚美:这里是阳泉市娘子关镇的磨河滩战斗旧址,在这儿的一些墙面上依然能够看到当年战斗中留下的一些弹痕。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五团一营一连连长邓仕均曾在这里带领着全连的145名战士顽强抵抗,打退了数倍于自己的日军的十多次进攻。

五团一连在磨河滩消灭了200多名日军,被八路军总部授予“血战磨河滩钢铁连”称号。

“血战磨河滩钢铁连”连长邓仕均的儿子 邓其平:我父亲带头端起刺刀,和敌人拼刺刀,一口气刺死5个日本兵。我父亲身边卫生员叫王栓友,他的左腿负了伤,但还靠着背后大树和敌人顽强战斗。还有这个连队的机枪手,中弹四处,一个手拿着刺刀和敌人战斗。

在历时5个月的战斗中,八路军105个团的20多万人对侵华日军发起猛攻,老百姓无论男女,群情激昂,积极投身抗战,与八路军一起掀铁轨、运伤员。

山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 郝雪廷:我们各个根据地动员了数十万的民众,组成担架队、支前队、运输队、后勤队等等各种支前的队伍。没有老百姓这样的全力支持,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战果。

总台央视记者 乔亚美:在阳泉百团大战纪念碑的旁边,这座长227米的烈士名录墙上镌刻着4860位英烈的姓名。在百团大战中一共牺牲了17000多名八路军将士,虽然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并不为人所知,但他们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铸就了民族独立的不朽丰碑。

到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打死打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百团大战有效地巩固和坚持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

(总台央视记者 乔亚美 常江 李子国 王晓沛 山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