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客户端报道 生育与养老,是近年来的民生热词,承载了无数关切目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聚焦民之关切,在2025山西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也带来有温度、有力度的新思考。
“现代社会,生育养育孩子压力大,缺乏家庭支持时,少生、晚生甚至不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常常面临生育就业难以平衡的困境。”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高义钢铁有限公司轧钢厂天车班长付丽静作为一名一线工作者,将车间姐妹的心声带到了两会现场。
她表示,工作中,由于员工生育对用人单位发展和人均效能等都会形成潜在影响,很多女性没有生育保险以及产假育儿假,出现怀孕被辞退、被调岗调薪等情况,延长产假、增加育儿假等措施可能会导致女性就业更加困难,进而导致年轻人对生育问题更加焦虑。同时,随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理念转变,科学育儿成为主流思想,许多家庭虽然有父母帮助照看孩子,但是由于两辈人教育理念的冲突,也让许多家庭矛盾重重。
▲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高义钢铁有限公司轧钢厂天车班长付丽静
付丽静在广泛搜集一线女性职工反馈与社会调研之后,带来了《关于优化女性生育和养育的建议》。“建议加强生育险、生育政策的知识的宣讲工作,让更多女性能够知晓自己应当享受的福利。同时,推进普惠性托育,增加公立普惠性质的0-3岁托育机构,能够更好地将女性从繁重的育儿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社会劳动参与率,缓解家庭收入压力。”付丽静和她的工友都期待着,一个对于女性生育更友好的社会能够尽快到来。
农村特困人员是我国兜底保障对象中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其基本养老服务的保障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截至目前,我省集中供养农村特困老人1万多人,全省仍有部分县(区)未能建设具备专业照护能力的县级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近40%的乡镇敬老院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施陈旧、功能不全,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特困人员的实际需求,亟需加大工作力度,尽快补齐短板。
▲山西省政协委员,民进山西省委会委员、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海俊
为此,山西省政协委员,民进山西省委会委员、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海俊今年提出了《补齐设施短板 兜牢农村特困人员基本养老服务底线》的建议,希望能够尽快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通过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一次性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床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同时,建议科学合理建设和使用各级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设施,优化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水平,分类、分区、分级满足不同类型农村特困人员的基本供养需求。按照星级敬老院标准,将条件较好的乡镇敬老院升级扩容为中心敬老院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打造集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一体的集中照护机构,确保有入住意愿的农村特困人员应住尽住。”张海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