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街62号,曾经是忻州市唯一一所本科类高校忻州师范学院的校区,数千学子在这里学习生活。忻州师范学院因发展需要整体搬迁后,沉寂下来的老校园如今以“科创驿站”之名重新恢复活力。
忻州市“科创驿站”科技示范园运营一年多来,空间“存量资产”变为科创“流量入口”,已有33个创新团队和260余名创新人才翩然而至。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或埋头科研攻关,或担任“科技副总”,或入企开展服务,激活了忻州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补位:搭建科创人才大展身手的舞台
打开手机导航软件,输入“忻州市科创驿站科技示范园”,系统立马给出最优路线建议。到达目的地,迎面是一栋15层高楼,外观有些年代感,楼顶立着四个大字“科创驿站”。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然而欠发达地区创新需求与自身创新供给能力存在严重错配。忻州位于吕梁山和太行山——燕山地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版图面积全省最大,属地只有一所本科类高校,科技资源也十分缺乏。忻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殿君说;“这就需要政府做好‘补位’,搭建平台,构建符合当地实情的区域性创新体系。”
“补位”本是足球比赛中集体防守的一种配合方法,一般有两种:补空档和互补。如何能补得准确、补得及时、补得有效?
“一是找准定位,二是讲究方法。”王殿君说,首先是场地从哪里来。忻州市财力有限,要“花小钱办大事”就得“挖潜”,将忻州师范学院搬迁后闲置的校区利用起来的方案应运而生。“这里虽是老校区,但却是大隐于世的科创‘宝藏’,不仅环境宜人利于创新,还自带科创基因。”
经改造,旧校区通过空间功能重组,成为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企业孵化、成果展示、小试中试于一体的科创综合体。“科创驿站”功能十分明晰,弥补科技资源不足,定位为人才引育的新平台,科技进步的新引擎,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服务基层的新模式,示范带动的新基地,邀请对象包括省内外高校研发团队、科技型初创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
“有没有‘科创驿站’,大不一样。”来自太原科技大学的李占龙博士很有感触地说。
之前,车辆工程专业出身的李占龙博士与忻州装备制造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这就和打仗一样,需要发起一次次冲锋才可能最终占领高地。这种‘一对一’的方式,考验企业愿不愿意承担失败风险。”他说,“科创驿站”的成立,让长期在科创一线奋战的“散兵游勇”有了大展身手的舞台,更能得到政府的制度性刚性支持。
去年,李占龙博士入驻忻州市“科创驿站”,被原平市聘任为民营企业山西佳诚液压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在忻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他与企业联合首创露天矿用辅助设备自移式电铲电缆尾线收放车。与传统设备相比,新产品能够实现自动跟随电铲行走、智能避障、电缆协同收放、实时现场监测、快速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等功能,极大提高了露天采煤作业经济效益和安全性。该产品一经研发成功,就受到了用户的热烈追捧,迅速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已在市场推广200余台,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亿元。
“园区还规划建设人才公寓、科企食堂及培训中心,为入驻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便利。”忻州市“科创驿站”科技示范园负责人李淼介绍说。
蜕变:“存量资产”变身科创“流量入口”
走进忻州市“科创驿站”科技示范园主楼,从一层逐层而上,无论是高校的实验室还是企业的创新中心,琳琅满目的成果展示显示着,这里正在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如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生态。
目前,“科创驿站”内有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的研发机构,以及诚迈科技、中条山研究院等入驻,建立起涵盖多个科研领域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共有33个科研团队260多名科技人员入驻,研究领域涉及光电传感、煤炭绿色开采、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制药、设施农业等。”李淼说,“这些科研领域契合忻州产业实际,成果出来后,会提升忻州产业科技含量。”
“实验室选择落地忻州,正是因为这里众多的制造业企业能为我们提供科研成果迅速落地转化的平台。”山工科技忻州创新研究院负责人王建梅教授说。
山工科技忻州创新研究院是太原科技大学重型机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联合共建的科研平台,以教授、副教授、博士为主体组建60余人的跨院校科研团队入驻了“科创驿站”。
入驻后,王建梅教授团队围绕煤机装备产业链和高端锻造产业链走访调研定襄、原平、繁峙相关产业企业40余家,帮助企业攻克20余项技术瓶颈。特别是,针对定襄法兰头部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大尺寸异型法兰成型稳定性不足、薄壁特征难以正常充型等难题,与企业联合开展共性技术攻关、颠覆性技术创新,帮助企业产品整体成本降低约5%。
山西晨辉锻压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对企业提出的问题,王建梅教授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套80t程控锻造取料机、300t全液压操作机等产品,累计帮助企业新增产值近50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乔星宇坦言:“依靠技术创新获取超额利润是科技型企业研发的动力。”
占地4.58万平方米的“科创驿站”科技示范园,正从空间“存量资产”变为科创“流量入口”。
“我们要借助‘科创驿站’的平台优势,同步推动市域内县(市、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创业园共享资源,释放倍增效应,为忻州新型产业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铺就‘高速路’。”王殿君说,在神池县创建的绿色食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了有机旱作农业先进技术集成、示范、辐射带动的新样板。
一年多来,“科创驿站”入驻科研团队收获了累累硕果,忻州科技创新棋局呈现出满满活力。据统计,入驻科研团队实施了17项科技攻关项目,获得2024年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22个,成立的众创空间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真情:“毛细血管”涌动科创活力
一粒粒创新种子,要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创新之树”,离不开雨露、阳光和肥沃的土壤。
去年,“复旦大学·忻州周”举办期间,双选会、座谈会、农特产品展和文化非遗展一系列活动连番上演。复旦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李晓霞说:“忻州发展很快,就业创业环境也越来越好,从这次双选会中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真诚。”
政策层面,忻州市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招才引智支持政策、柔性引进人才办法等系列政策,县级同步跟进、及时配套,初步形成系统高效、上下协同的柔性引才制度体系。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王殿君说,鉴于忻州财力有限,只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给予支持,更多靠的是真情和服务。
作为承载人才的重要平台,“科创驿站”这一创新事物,怎么能避免陷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窘境?
“我们精准邀请人才入驻,瞄准已在忻州有合作项目的科研团队,或籍贯忻州的科研人员,或愿意来忻州搞创新的团队,免费提供实验室、办公室和宿舍等,并让他们优先享受科研项目、人才政策等支持。”王殿君答道。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和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首批入驻“科创驿站”。6月30日,记者在该创新平台看到,科研人员筛选优种,研究生忙着整理实验数据。平台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张天柱教授说,团队结合忻州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开展了设施农业、盐碱地治理、有机旱作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此外,还引进和推广了种植新品种,并成立了设施农业科技小院和智慧农业创新示范园,以帮助政府、涉农企业及农民解决农业难题。
说起入驻“科创驿站”缘由,张天柱表示,除了科研项目因素外,还有报效家乡的情怀使然。最打动他们的是“科创驿站”的真情服务,“值得留在这里,为改变老家科技资源薄弱的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层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忻州利用“科创驿站”入驻高校创新平台和现有人才资源,组建10支科技创新小分队,常态化深入车间地头,让科技创新的种子,不断结出“变现”的硕果。
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员武小平带领他的团队针对山地春旱播种后藜麦出苗问题,研发了藜麦覆膜+精量播种保苗技术,引进了小型人工藜麦精量播种器,让好多以前只能靠人工播种的山坡地也实现了“机械化”,亩节约成本超过了120元。
偏关县在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开展“高寒山区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示范”项目,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了200余亩,每亩产量累计提升至300公斤以上,带动200余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
忻州市科技人才小分队成立一年来,开展入企进村服务500余人次,解答技术需求380件,解决技术难题31个,促成产学研战略合作19家,达成合作意向32家。
“‘科创驿站’不仅充实了忻州科技资源,也实现了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科技需求的对接,有效解决了我市科技资源薄弱问题。”王殿君说,如此一来,呈现出了高校研发、忻州应用和产业化的良好态势,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带动创新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