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滚动专题 > 精选专题 > 看忻州 >
沃土聚智 科创扬帆———忻州市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答卷


编者按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人才驱动产业升级。忻州市创新科技服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科技人才各司其职、协同发力“科技副总”聚焦技术瓶颈破解,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特派员扎根田间地头,以技术推广助力农民增收;科技小分队针对地方产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提供精准化服务。他们扎根忻州产业发展一线,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科技成果转化之花。他们的故事,正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忻州大地的生动实践。他们以奔涌向前的姿态,在忻州大地上书写着科技赋能的无限可能。

图片

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科技特派员宫帅:

将实验室建到田间地头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上,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以专业知识为笔,以田间地头为纸,书写着服务“三农”的动人篇章,他就是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员宫帅。自投身农业领域以来,宫帅始终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特派员的使命与担当。

2006年,宫帅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获得农学学士学位。他深感专业知识的不足,毅然于2008年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顺利毕业。2011年,通过山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宫帅进入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从此专注于玉米栽培生理及高产技术相关研究。十多年来,他扎根农业一线,放弃节假日休息,甚至婚假也仅请5天,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与服务工作中。一篇篇论文的发表、一个个专利的授予、一本本证书的获得,都见证着他的努力与成就。

宫帅承担五台县相关项目已有5年之久。这5年间,他负责豆村镇、台城镇等25个村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为了不耽误农时,他频繁驱车前往各村实地走访,同时利用微信群与百姓沟通,解答选种、施肥等问题。他从土壤保墒、通风透光等方面,向百姓介绍膜侧播种新技术,有效解决了玉米膜上种植的诸多难题。在豆村设置试验示范田后,他组织农民实地观摩、发放技术资料,新技术得到农民高度认可,大家纷纷表示明年也要采用这项技术。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成效,宫帅既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决心继续研发更多实用技术。

在田间地头推广技术的同时,宫帅也深知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作为科技特派员,农民培训是重要工作内容。性格内向的宫帅,初次授课时紧张结巴,效果不佳。经反思,他意识到专业术语让百姓难以理解。此后,他将专业知识通俗化、口语化,用百姓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讲解农业知识,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农民交流,抓住热点问题深入浅出地讲解,并利用丰富的图片资料辅助教学,让农民更直观地学习。课后,他通过微信群与农民保持联系,及时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农民好评。

多年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让宫帅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工作之余,他坚持学习,查阅资料,不断提升自己。宫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特派员的职责,成为服务“三农”的表率、立足本职的先锋。他将继续用所学知识,为“三农”事业贡献更多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图片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科技特派员陈永欣:

黄土地上的“玉米仙子”


当晨雾还萦绕在田间,五寨县的玉米地里,陈永欣的身影已经出现。她弯下腰,轻轻拨开翠绿的玉米叶,手指碰触到饱满的玉米棒,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位被农民亲切称为“玉米仙子”的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科技特派员,用三十年的坚守,在黄土地上书写了甜糯玉米的传奇。

自1995年投身甜糯玉米研究以来,陈永欣便将全部心血倾注其中。她带领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甜糯玉米创新团队,深耕育种、栽培、推广、加工全产业链。三十余年间,团队主持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成功培育出32个各具特色的甜糯玉米品种。其中,晋单(糯)41号成为我国黄糯玉米的经典品种;晋鲜糯6号占据白糯玉米高端市场;晋糯10号、晋糯20号更是鲜食黑糯玉米的标杆。这些品种推广至全国30个省市,以丰富的熟期、色泽和风味,满足了生产与市场的多元需求。

陈永欣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中国粮要用中国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高的品质需求,她与团队正向着新的育种高峰攀登,立志培育出更多优质甜糯玉米品种。她常说:“每一株玉米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看着它们从破土而出到硕果累累,那种喜悦难以言表。”正是这份炽热的情感,化作她科研路上的不竭动力。

科研成果丰硕,但陈永欣始终心系田间地头的农民。她走出实验室,将论文写在三晋大地的沃土上。她的足迹遍布山西贫困山区,在五寨县、静乐县、繁峙县等地开展技术培训。她不仅深入田间指导种植,还走进加工企业,从品种选择到科学种植、加工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流程服务,通过产业带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在田间,陈永欣常常与农民们交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陈大姐,今年这玉米长得这么好,多亏了您!”一位农民感激地说。“哎呀,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只要咱们的玉米丰收了,我心里就踏实了。”陈永欣笑着回答。她深知,丰收季农民的笑容是对她最大的回报。

陈永欣的工作并不轻松。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阶段,她都得悉心观察、反复研究,对成千上万的玉米材料特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关键时期,她与团队成员每天在田间工作7到8个小时,即便腰酸腿疼、汗流浃背,也依然坚持采集花粉,只为心中那份对玉米育种事业的执着追求。

陈永欣的故事,是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

图片

太原科技大学科技人才小分队李占龙:

产学研服务“问需而为”


6月24日,太原科技大学李占龙教授带领科技人才小分队前往原平市山西佳诚液压有限公司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山西佳诚液压有限公司作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露天矿山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行业技术升级加速,企业在高端液压元件研发、新型智能特种作业机器人等方面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小分队走进企业生产车间,实地考察液压油缸生产线、装配车间和检测中心,详细了解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指标,与现场工程师就控制系统优化、数据采集分析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力求全面了解企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李占龙教授介绍,企业存在高压油缸密封技术可靠性提升、特种作业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升级、产品轻量化设计突破等迫切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小分队现场召开技术研讨会,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分析问题根源,初步拟定了解决方案。

此次技术服务是双方长期合作的一部分。近年来,李占龙教授团队与佳诚液压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机械工程博士工作站”“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露天矿山智能装备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并获批建设“山西省博士创新站”和忻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李占龙教授还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合作期间,双方联合攻关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如重型矿车油气悬挂系统研发项目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成功实现进口替代,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露天矿山智能电缆尾线收放车项目提高了作业安全性和效率,成为智能化无人化改造的亮点。

“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往往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佳诚液压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与太原科技大学的合作,我们不仅解决了具体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持续创新的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小分队还与企业就新项目合作展开洽谈。双方计划在新型电挖电缆收放系统、非道路高速作业底盘及其智能化系统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提升露天矿山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助力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产学研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和项目合作,而是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李占龙教授说,“高校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为山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图片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苗洋:扎根企业促创新


在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科技特派员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太原理工大学苗洋自2023年12月担任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以来,立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资源,在破解煤系高岭土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科技副总”,苗洋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任务。他扎根企业生产一线,针对煤系高岭土生产技术瓶颈,积极开展技术指导与新产品研发工作。凭借太原理工大学的人才与科研优势,苗洋成功搭建起校企深度对接的桥梁。他牵头推动双方签署《煤系高岭土的吸油值与遮盖力协同优化技术开发》技术合作协议,项目经费达100万元。该研究围绕煤系高岭土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的相互关系展开基础性探索,有望解决产品性能不稳定等行业痛点,填补相关技术空白。目前,他正带领团队积极筹备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申报工作,为企业长远发展夯实技术根基。

除了攻克技术难关,苗洋深知创新生态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技术团队与创新平台建设上,苗洋展现出卓越的统筹协调能力。他着力搭建校企常态化沟通平台,定期组织双方开展技术研讨会,通过互访交流、思维碰撞,有效提升了煤矸石高值化利用技术创新团队的整体水平。同时,他主动寻求外部合作,引入多元技术理念与方法,为企业创新注入新活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依托太原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优势与企业技术力量,山西省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顺利通过山西省科技厅认定;联合中北大学与金宇科林申报的忻州市科技创新团队也成功获批。这些创新平台的搭建,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苗洋高度重视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他带领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本硕学生走进金宇科林,开展生产实践与技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此外,他积极拓展企业人才招聘渠道,在太原理工大学组织专场招聘会,全方位宣传企业优势与发展前景,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为提升企业员工技能水平,苗洋多次深入生产现场,开展煤系高岭土技术与装备知识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从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从搭建创新平台,到强化人才培养,苗洋以“科技副总”的责任与担当,为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展望未来,苗洋表示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促进煤系高岭土产业转型升级。

图片

山工科技忻州创新研究院科技人才小分队王建梅:

校企合作结硕果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科技人才小分队以校企合作为纽带,锚定忻州重点产业链,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精准服务。副院长王建梅教授带领团队,通过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小分队依托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太原科技大学重型机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山工科技忻州创新研究院,精准对接定襄法兰、原平煤机装备专业镇,与山西天宝集团、晨辉锻压等10余家企业紧密合作,签订产学研协议,形成数十项技术服务案例,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在与晨辉锻压合作中,助力企业研发出“80吨程控锻造取料机”“300吨全液压操作机”,实现国产化替代,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企业节省成本。与天宝集团共建实验室,推动高端锻造关键技术突破,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联络员制度”,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支撑佳诚液压等企业建成省级博士创新站,筑牢高端人才汇聚与创新能力提升根基。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面,推动共建“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

围绕重型装备领域“卡脖子”问题,小分队开展集成创新研究,获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忻州市科技项目等20余项,为产业发展提供前沿技术支持。在生态环保领域,联合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成立“岩溶矿区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创新中心”,针对黄河流域岩溶矿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贡献“山西方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近期,王建梅教授率领博士团队,深入原平、繁峙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把脉问诊”服务。在原平东昌实业车间,优化自动化设计方案,降本增效;在佳诚液压,提出改进措施,助力提升产品质量;在繁峙华茂特钢,指导新材料配方研发,推动产品升级。通过“调研+研讨”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激活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小分队积极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承办学术论坛等活动,吸引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与,促进学术与产业深度交流,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参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典型企业专项调研活动,完成四项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为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科技人才小分队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围绕忻州重点产业链,拓展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渠道,力争在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重大专项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忻州全方位转型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书写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篇章。